我们的邮箱地址:

materialistic@mac.com

致电我们:

13594780252

体育热点

  • Home
  • 世锦赛公开水域游泳5公里结束 参赛选手采用“跟游”技术有什么奥秘?

世锦赛公开水域游泳5公里结束 参赛选手采用“跟游”技术有什么奥秘?

2025-07-22 14:12:39 12

新加坡世锦赛公开水域五公里项目结束,德国名将威尔伯洛克和意大利名将帕尔特里涅里再度包揽冠亚军,两人一前一后终点,第一名成绩57分26秒4,第二名与之仅差2.9秒。我国选手张锦厚、兰天成排名分别为24和26位。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无一例外地选择“跟游”战术,即,全力跟在前面的选手后面游,尽量不被拉开距离,其实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游节省体力归因于懂游泳的朋友,特别是喜欢游长距离的朋友,在泳池里任何一个曾跟在同伴后面游过几趟的人都会觉得,“跟游”比自己一个人游要省力。这在竞技公开水域游泳的场景中也很常见,在别人身后游泳时比较省力,这要归因于跟游效应。

“跟游技术”的目标就是要减小阻力。当二人或多人排成密集单列且前后对得很齐时,阻力就会变小。

在领游者身后,随着水中的尾流以与泳者游速相仿的速度排散开来,会出现一片滑流区。滑流区的大小取决于体态,由于人体并非是完美的流线型形态,因而人造成的滑流区很大。流过泳者身体的水流往往比较湍急,这意味着滑流区的压力比其周边区域要低,从而产生出可以感觉到的“抽吸效应”。

跟游要求泳者始终在前面那位同伴的滑流区中游进。在前后二人游速相同时,这对二人都有利。由于后面那位泳者位于滑流区中压力较低的一片区域(“抽吸区”)中,因此,他向前游动需要耗费的能量和力气便要小得多。

泳者采取贴近式跟游时,水波阻力也可能会减小,这是因为领游者身边的湍流的相对速度降低了,这意味着跟游者造出的波浪也更小。

但是,不以为只是后面的人赚便宜,跟游对领游者也有好处。

6t体育官方网站

在水中游进时,压迫阻力是由泳者身体入水端与出水端之间的压力差造成的,更大的压力差会造成更大的压迫阻力。当有人跟在领游者身后游进时,低压区的效应会减小,并会进而减小领游者受到的压迫阻力。

有人会质疑,前面的泳者划水及打腿形成了不少的水花,会不会影响泳者的划水?一项对跟游和不跟游进行对比的研究发现,两者在划水效果上存在区别。跟游时的游速、划水长度和游泳效率(划水指数)分别比不跟游时高出3.5%、4.7%和7.15%。跟游者会保持更加平稳的节奏,其划水长度和划水指数也会得到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顶尖公开水域赛事中,跟游者与领游者通常划水效果和节奏是保持一致的。

另一个奥妙之处在于,保持什么样的间距才更好。

为了增强跟游效应,泳者之间间隔多远是非常有学问的。跟游者的阻力系数随着他与领游者的间距的拉大而增大。

研究表明,在另一位泳者身后0.55码(约0.5米)处游泳,产生的阻力系数相当于领游者的56%;而6.6码(约6.0米)的间距则意味着,跟游者的阻力系数相当于领游者的84%。

而且,如果贴得太近,跟游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因为跟游者的视线会受到领游者身后的气泡与湍流的影响,而且手臂可能会打到领游者的脚,这又会影响到划臂轨迹。

所以,在公开水域赛事比赛中,选手们在决定比赛策略时应当要考虑跟游方法,以帮助节省体力。

另外,在比赛时,我们也会看到,两个选手并排而游,但需要在另一位泳者的侧后方游进,才能降低阻力,理想的跟游位置是在领游者侧后方约1.1码(约1米)处,此时中游者的头部与领游者的髋部在一条线上,阻力最小,最节省体力。

可别以为公开水域比赛就是单纯的长距离游泳,拼体力和耐力,仅“跟游技术”就大有学问,更不用说还有队友们如何打配合、如何阻断后面想要超越的人,这些实战经验都是经过世界各国游泳行业内的专家和教练研究分析出来的,所以说,游泳可并不是你看上去那么简单。

关注我,了解更多与“水”有关的知识!

游泳世锦赛公开水域十公里项目:中国选手名次靠后,到底差在哪?

中国选手柳雅欣等出战公开水域游泳世锦赛,面临哪些不为人知的挑战?

世锦赛公开水域游泳5公里结束 参赛选手采用“跟游”技术有什么奥秘?

夏日游泳指南丨夏季溺水事故频发,会游泳到底能不能下水救人?

发表评论